从葬具角度看,有2座重椁一棺和20座一椁一棺的大型墓葬,有一棺的墓葬共113座。高达62.8%的葬具使用率,这在全国同时期的其它墓地中是极为少见的。墓葬等级分化明显,目前发现的大型墓葬全部都有重椁一棺或一椁一棺,面积在6-11.66平方米之间,随葬品数量最多的可达70件,常见玉钺、玉镯、骨雕筒、陶高柄杯、白陶鬹、白陶背壶、白陶杯和彩陶等。中型墓葬数量较多,葬具为一棺,在墓主头端和脚端位置放置陶鼎、陶罐、陶杯等,随身佩戴小件的玉石、蚌类装饰品。小型墓葬规模较小,多无葬具,无随葬品或仅见少量陶器、骨器和蚌器等。从大汶口文化中期到晚期,墓葬分化表现出不断加剧的趋势。
2016-2017年春夏,山东大学考古与博物馆学系两次发掘该遗址,合计发掘面积约2170平方米,发现了极为丰富的大汶口文化遗存,包括1圈夯土墙和壕沟、215座墓葬、116座房址、1座陶窑等。在发现的974座灰坑中,绝大多数属于大汶口文化,此外还包括少量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和汉代灰坑。
II埋葬期:墓葬成排成列分布的特点明显,从随葬品形制推断,这批墓葬延续时间较长,约为大汶口文化的中期晚段到晚期阶段。墓葬形制都为土坑竖穴墓,从墓葬体量、葬具、随葬品等情况来看,已经表现出明显的社会分化。
III居住期:这一期房屋具有较为清楚的阶段性特征,可分为早中晚三段:早段的房屋都为单间,结构为基槽式的地面建筑,门向略偏西北向;中段为基槽式的东西向两间或三间的地面式排房;晚段为柱坑套柱洞式的地面建筑,多是东西向两间或三间的排房。
III居住期:这一期房屋具有较为清楚的阶段性特征,可分为早中晚三段:早段的房屋都为单间,结构为基槽式的地面建筑,门向略偏西北向;中段为基槽式的东西向两间或三间的地面式排房;晚段为柱坑套柱洞式的地面建筑,多是东西向两间或三间的排房。
从发掘的地层关系来看,一些时代为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大型墓葬直接打破夯土墙。因此,夯土墙的年代不会晚于大汶口晚期。种种迹象表明,焦家遗址应是目前发现的海岱地区年代最早的城址。
焦家遗址位于济南市章丘区西北20公里处的泰沂山系北侧的山前平原地带,遗址以西500米处有巨野河自东南向西北流过,向南距离城子崖遗址约5公里。遗址分布于焦家、苏官、董家和河阳店等村庄之间,中部位置略隆起。根据地表的陶片分布等情况,前些年进行的考古调查认为焦家遗址东西800米,南北700米,总面积约56万平方米。最近对遗址周围进行了勘察,发现在遗址外围还零星分布一些古代墓葬或很薄的文化层,遗址总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焦家遗址延续时间较长,主要为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阶段,下限为汉代。
对发掘区域内的聚落布局和聚落变迁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
以贯穿遗址东西的道路为界,发掘区分为南北两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发掘区的聚落功能明显不同,从早到晚经历了I居住期—II埋葬期—III居住期三个大的发展阶段。
I居住期:多见分布较有规律的半地穴式房屋。房屋面积在5-15平方米之间,门道方向不固定,房屋有分群分组的现象。
共发掘215座大汶口文化墓葬,这批墓葬表现出鲜明的地域和时代特色。全部为土坑竖穴墓,葬式多为单人仰身直肢,少数为俯身直肢、侧身直肢和侧身屈肢等。
在发掘区南区的中南部位置,发现了夯土城墙迹象,墙体外侧为壕沟。2017年布设了南北长约50米的探沟,对夯土墙和壕沟进行了解剖。墙体现存宽度约10-15米,现存高度约0.45-0.90米,每层夯层的厚度约10厘米,已出现版筑技术。墙体有增筑现象。壕沟宽度25-30米,深度约1.5-2米。为了解壕沟的走向和结构,对其进行了重点勘探。勘探结果显示,壕沟平面形状近椭圆形,外围东西长425-435米,南北宽250-360米,总面积约12.25万平方米。壕沟东北角有近80米宽的缺口,在缺口以北约80米处,有东西直向的长约300米的壕沟存在。
另外,在南区大墓附近还发现了集中分布的十几座祭祀坑,应与大型墓葬有密切关系。坑内或是堆满打碎的陶器,或是埋葬整狗、猪、鹰等。在北区还有少量大型墓葬在大汶口文化时期就被毁坏的现象,值得关注。
从葬具角度看,有2座重椁一棺和20座一椁一棺的大型墓葬,有一棺的墓葬共113座。高达62.8%的葬具使用率,这在全国同时期的其它墓地中是极为少见的。墓葬等级分化明显,目前发现的大型墓葬全部都有重椁一棺或一椁一棺,面积在6-11.66平方米之间,随葬品数量最多的可达70件,常见玉钺、玉镯、骨雕筒、陶高柄杯、白陶鬹、白陶背壶、白陶杯和彩陶等。中型墓葬数量较多,葬具为一棺,在墓主头端和脚端位置放置陶鼎、陶罐、陶杯等,随身佩戴小件的玉石、蚌类装饰品。小型墓葬规模较小,多无葬具,无随葬品或仅见少量陶器、骨器和蚌器等。从大汶口文化中期到晚期,墓葬分化表现出不断加剧的趋势。
从葬具角度看,有2座重椁一棺和20座一椁一棺的大型墓葬,有一棺的墓葬共113座。高达62.8%的葬具使用率,这在全国同时期的其它墓地中是极为少见的。墓葬等级分化明显,目前发现的大型墓葬全部都有重椁一棺或一椁一棺,面积在6-11.66平方米之间,随葬品数量最多的可达70件,常见玉钺、玉镯、骨雕筒、陶高柄杯、白陶鬹、白陶背壶、白陶杯和彩陶等。中型墓葬数量较多,葬具为一棺,在墓主头端和脚端位置放置陶鼎、陶罐、陶杯等,随身佩戴小件的玉石、蚌类装饰品。小型墓葬规模较小,多无葬具,无随葬品或仅见少量陶器、骨器和蚌器等。从大汶口文化中期到晚期,墓葬分化表现出不断加剧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