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发掘共清理窑炉5座、储(练)泥坑3个、储煤坑1个。出土大量明代中期砖瓦和数量极少的罐、壶和仿铜陶镜等产品,以及窑工日常生活用的青花瓷碗、盘等标本。发掘资料显示,窑炉形制均为馒头形,储(练)泥、储煤坑皆为近圆形。烧制的砖、瓦胎质细腻。砖均为青灰色,有大小两种形制;瓦多为红褐色,部分呈青灰色。在主烧砖瓦的同时,亦伴烧极少的陶质罐、壶和仿铜陶镜等产品。
窑坞窑址位于玉山县怀玉乡马路村委境内的窑坞,窑址规模巨大,分布在塔山和石煤山东西两面山坡上,总面积达5万余平方米,仅地表暴露的窑炉痕迹就达1 3处之多。
2010年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窑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在公路通过窑址一带依公路走向共布10米×l0米探方12个,发掘面积总计1200平方米。
发掘清理的5座窑炉,均保存完好,窑顶、焚口、火膛、火路、烟道等结构均清晰可见。窑炉的形制均为馒头型,形制大体相同。南方大多使用龙窑烧成系统,馒头形的窑炉主要分布在北方。这次发掘揭示的储煤燃料坑和窑炉内发现的柴薪和煤渣遗存证实,该窑场采用了煤和柴薪结合的燃料,说明它既吸收了北方的优点又继承了南方烧造技术的特点。
窑坞窑址群规模巨大,是江西省迄今发现的最大一处古代烧制砖瓦的窑场,也是江西省对古代烧制砖瓦的窑址进行的首次考古发掘。根据窑炉形制和出土的砖瓦产品及窑工生活使用的青花瓷等遗迹、遗物的特征和烧造工艺综合分析判断,该窑址的烧造年代为明代中期。
窑坞窑址的发掘一方面为理解、诠释和印证宋应星编著的《天工开物》“陶埏篇”对于明代砖瓦窑的记载和论述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同时也弥补和充实了该文献记载的不足。另一方面,对于研究中国建筑的构件及材料来源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