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时代晚期堆积与闽江下游昙石山文化的相似,但以鼎为代表的内涵又与后者区别明显,而与浦城牛鼻山、石排下下层、武夷山三姑、岩头子前、黄土溪、建阳麻沙冬瓜山等地曾经发现的新石器晚期文化内涵基本相同。本次发掘还发现该时期的房址两处及柱洞若干。
主体堆积是以印纹硬陶为代表的周代遗存,遍及5个遗址群。发现有房屋残迹、包含大量红烧土的灰坑及墓葬,其中M1具有两周时期吴越土墩墓文化的特点。该遗址的青铜时代遗存以几何印纹硬陶为主,伴有少量的原始瓷,器形以罐、豆等为主,石器以锛、镞和网坠为主,未见青铜器。
赤石渡头岗遗址群的主题内涵是青铜时代文化遗存,堆积丰富,以印纹硬陶为代表的遗存遍及整个遗址分布区内。赤石渡头岗遗址的主要内涵,与闽江流域已经发现的“铁山类型”周代古文化土著性与吴越文化融合的特点一致,丰富了闽北地区青铜时代初期、即“闽越形成期”考古资料。
经过前期调查发现,考古人员最终确定了五个发掘地点,从南往北依次编号为10WWCDⅠ、10WWCDⅡ、10WWCDⅢ、10WWCDⅣ、10WWCDⅤ。共清理古代灰坑、灰沟、房屋、墓葬等各类遗迹共计45处,其中第III、V遗址的遗迹比较丰富。发掘区表土层之下缺乏历史时代的地层堆积,第②层为东周地层,第③层为新石器时代(龙山时代)。
武夷山市赤石渡口岗位于武夷镇赤石渡口东岸,坐落在崇阳溪西岸的沿河的一排山丘之上。2010年7、8月,考古队对赤石渡头岗遗址群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
新石器时代晚期堆积见于第III遗址点,发现房屋残迹2处(F1、F2)及一些零星的柱洞。从建筑残迹上看,该时期的房屋应为浅穴式、木骨泥墙结构,多以平整的鹅卵石做柱础,房屋内部有石块围砌的火塘。所出遗物不多,多为陶器残片,从陶质陶色上看,以夹粗砂和泥质灰色软陶为主,陶质较脆,多为素面,可辨器形有鼎、罐等,鼎足形式各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