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迭里山口东南侧有别迭里烽燧,位于乌什县牙满苏乡西北35公里处的戈壁上,西邻别迭里河,扼通往别迭里山中的要冲。烽燧至今仍巍然屹立,外有台阶可至顶部,上有火烧红土遗存,进山口后,分水岭的西边,即为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烽燧呈梯形状,东部东西长12.7米,南北宽9.8米,顶部东西长7.7米,南北宽3.5米,残高7.3米,由于年长日久自然风蚀和人为破坏,南北两部的顶部都已塌落,顶部的土层里有木炭和炭灰迹,在烽燧的周围能见到砂红、灰陶片。烽燧为两次修筑,始建于东汉,原筑为夯土,层厚15~20厘米,夯土间类有木头层和柴枝层,木头直径6~12cm,层与层间距为10~15厘米;第二次修筑为唐代年间在距烽燧四周用长卵石垒砌、卵石间填有小砾石和土。现被中国长城学会、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北京市邮政局监制发行的万里长城百关纪念封采用,标志着别迭里烽燧为我国万里长城西部的最尾部。它同县城西南5公里处都鲁呼尔山的八卦墩烽火台同出一源,同建一时,保存尚为完好。
别迭里达坂位于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之间天山南脉东段山口,又名勃达岭和别迭里山口。具体位置在新疆阿克苏地区西部,东南距乌什县城66千米,是古丝绸之路的通道之一。阿克苏乌什县,古跋禄迦国。《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云:“至跋禄迦国,停一宿。又西北行三百里,渡一碛,至凌山……”。据考证,玄奘一行正是由别迭里山口出境,往凌山而去。
别迭里达坂附近的吉尔吉斯边境小城伊什提克就是汉代乌孙王国的首府赤谷城,是汉代解忧公主一生生活过的地方,也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出生地。西汉建昭三年(公元36年),西域都护陈汤、甘延寿二人就亲率数万大军经过别迭里山口追剿郅支单于。公元628年,唐玄奘(唐僧)亲率随从途经别迭里烽燧翻越别迭里达坂后由中亚前往印度取经。还有张骞、班超等等,他们有的骑着马,有的牵着驼,有的满面尘土,有的诗意飞扬。驼铃声声,已然远去,昔日繁忙的西域大道,已在历史的长河中,只留下渐渐远去的驼铃声。
清代、民国时期在别迭里达坂设有海关和关卡。1945年中国与苏联中断通商,口岸关闭。山口立有界碑,现有残存石墙一道。山口南北走向,宽约30米,海拔4269米。两侧山峰耸立,南坡陡,北坡缓,地势险峻,山体表层多风化石。属天山高寒气候,冬季积雪较厚,多风,但人员四季均可通行。吉尔吉斯斯坦一侧有公路通至山口北1.5千米处。中国一侧有公路从阿克苏经乌什县城通至山口南4千米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