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仅诞生于100多年前的国际学术界和不到100年前的中国,但其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和服务现代社会发展的功能却十分重要。例如,由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的西部项目,新出版的《微迹考古学研究》(吴朱仙,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就是基于国际前沿,将技术交叉和概念创新融入考古学实践,使考古学在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创新和发展学科理论、服务现代社会文化建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微量考古学”是作者基于国际考古学前沿提出的一个新的学术概念。 传统考古学以地层学和类型学为支撑,强调对古代遗迹的宏观研究。 如地下文物的位置、形状和组合,以及文物的年代、形状、大小和质地。另一方面,微量考古研究是建立在微观观察、数字分析和技术实验等基础上的。对痕迹现象、埋藏过程、工具生产和使用模式、人类行为模式和地域文化等进行微观分析和实证研究。这是很难用普通方法识别的。
该书不仅提出了微量考古学理论并进行研究论证,还论述了考古学在中国的学科地位、内涵变化和社会贡献。 该书的国际视角、人文科学的跨学科理念以及创新驱动发展的意识,将对推动中国当代考古学的发展和提高其社会服务能力产生重要影响。
本书选取了中国旧石器时代至明清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考古材料,并采用微量考古方法进行深入分析。例如,从湖北白龙洞遗址80万年前的古代人类遗骸中,专家们研究并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人类刺皮技术。 所谓刺伤技术,是古代人类在掌握撞击、粉碎、劈砍等原始技能后,新发明的一种新的生活技能。制造或使用天然锋利的工具来加工生物材料或保护自己。所谓剥皮屠宰技术(skinning and屠宰技术)是指原始人类从最初直接分食毛皮动物(从刨花中吸血)进化到精细利用肉类资源和有计划地使用毛皮的高级生活技能(如肉类资源的分割、储存、分配和享用、动物毛皮的衣物和保暖等)。)
在人类进化的研究中,今天看来很简单的穿刺技术和剥皮屠宰技术,就像火的发明一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白龙洞遗址刺戳技术和剥皮屠宰技术的发现,证明了中国古代人在身体特征、智力水平、生产技能等进化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此外,通过对湖北巴东店子头遗址骨面痕迹的研究,证明了反击骨髓提取技术在中国现代职业狩猎部落(如鄂伦春族)中仍然存在,在三峡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就已被古代居民广泛使用。 另一个例子是对重庆巫山兰家寨遗址动物遗骸的研究。据发现,春秋时期,熏制腊肉的民俗已经在三峡地区的古代居民中流行起来。这是中国熏肉最早的考古证据。
这本书也填补了我国考古史上的许多遗憾。例如,天鹅是一种我们的人民非常熟悉的大型候鸟。中国人经常依靠鸿雁的野心和鸿雁的传说来表达他们的感情。但是在考古学上,中国以前从未发现过天鹅骨骼这本书不仅报道了在中国发现的第一批红岩考古材料,还在红岩的骨骼表面发现了人们射击和狩猎红岩的证据。总之,这些新发现和对人类进化、生产技能、民俗等方面的新认识体现了中国学派用考古材料分析中国故事的创新特点。
---------------------------------------------------------------------------------
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