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会议纪念馆副馆长吴德坤告诉记者,这份手稿,是1956年中共“八大”之后,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前往莫斯科,从共产国际留存下来的档案中运回的一批中共档案中的一件。手稿用蓝墨水直行书写,标题便是《遵义政治局扩大会议》,共8页,4000余字。这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献,透露了许多关于遵义会议的重要史实。比如,手稿中透露:遵义会议“经过三天,完成了自己的决议”。由于此前已从一份电报中查明遵义会议是1935年1月15日开始的,“经过三天”,也就是1月17日结束。这样,遵义会议的日期就查明了。至于出席名单,手稿也写明:“参加这个会议的同志除政治局正式及候补委员外,一、三军团的军团长与政治委员林、聂、彭、杨及五军团的政治委员李卓然、李总政主任及刘参谋长都参加了。”根据这段文字,历史学家们把那些当时不在遵义的政治局委员和候补委员排除在外,一下子就确定了遵义会议出席者名单:当年参加会议的共有20人。
事实上,陈云不仅在遵义会议上和周恩来、张闻天等一起支持毛泽东,批判博古、李德,还和潘汉年分头赶赴苏联,直接向共产国际汇报了遵义会议以及红军的情况。李德后来在他的回忆录《中国纪事》中承认,陈云成功地完成了毛泽东交付的使命,向共产国际陈述了遵义会议的决议,争取到了共产国际的支持。
长征途中,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批判了博古、李德的“左”倾军事路线,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这次会议史称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在档案中没有找到相关记录,遵义会议的许多谜团得不到解决。例如,会议究竟何时结束,出席者有谁……直到一份未署名的手稿的出现,解开了谜团。
1985年1月,当时遵义会议50周年纪念日快到了。为了使遵义会议研究深入一步,确定这份手稿的“身份”被提上了议程。于是,中央档案馆派人把手稿送到遵义会议出席者手中一一辨认。在北京的邓小平、聂荣臻、杨尚昆认不出是谁的笔迹。之后,这份手稿被送到了陈云手上。据相关工作人员回忆,陈云仔细看了手稿后,确认这份东西是他的笔迹,是他为向部队传达会议情况而写的提纲。过了泸定桥,中央决定派陈云去上海恢复白区组织,从那以后,陈云就离开了长征的队伍。
稍显遗憾的是,这份手稿并不完整,首页上标明(乙),显然还有(甲)。(甲)是什么?不得而知。再则,这份手稿是谁写的,没有署名,也不得而知。
在上海图书馆揭幕的《长征与遵义会议—————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展览》,专门用了一个篇章讲述了参加遵义会议的上海籍领导人,其中展出的相关资料最终证实,这份手稿出自来自上海的陈云之手。这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份记录遵义会议情况的珍贵历史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