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永利总站服务探测科技,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咨询热线 133-1692-8767
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

汉武帝时在五原郡外兴筑的外长城

发布时间:2018-10-17 人气:

  秦汉长城主要修筑于秦始皇和汉武帝时期,除此之外,目前只见在西汉宣帝武威年间和东汉光武帝时期在代郡和中山筑亭障起烽燧的记载,但规模都较小。
  汉武帝时在五原郡外兴筑的外长城,现存两道,称为北线和南线。大部分土筑,基宽3~5米,残高0.5~3米,南北相距5~50公里。北线东南端起点在武川县后石背图存山顶,向西北横贯阴山北面的草原地带,经固阳县、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乌特拉中旗,至乌特拉后旗西北部伸入蒙古国境内,全长约527公里;沿线有障城3座,武川县城内有少量烽燧址。后筑的南线,东南端起点在武川县陶勒盖顶村北山顶,向西北横贯阴山北面的草原地带,经固阳县、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乌特拉中旗,至乌特拉后旗西北部伸入蒙古国境内,再西行与居延塞相接,全长约482公里;现存沿线障城10座,在乌特拉后旗境内有少量烽燧址。
  西汉初年至汉武帝元朔年间防御重点主要在秦陇西、北地、九原郡之北假、河南地。汉武帝曾放弃上谷郡之什辟县造阳地,并在燕、秦长城南面另筑长城,使东部防线稍向南移。目前在河北承德、隆化、滦平、丰宁境内发现了汉代烽燧,在宁城县西北部发现汉代长城支线,西北行再折向东北与主线相合,墙体为夯筑,长约15公里,沿线障城5座,烽燧址77座。今围场、赤峰、建平发现一段长城,东过北票之后又与阜新燕秦长城汇合,或以为汉代新筑,为汉武帝放弃造阳之后所修。
  汉长城在辽宁境内利用了燕长城。大宁江东岸长城,应是汉长城东部起点,或有学者认为汉代长城由清川江继续向南直达大同江并由此入海,目前还缺乏考古证据。
  由令居至玉门关的长城防线主要用于遏制匈奴南下,维护中原至西域的安全。由于这道防线全部从河西走廊通过,又称河西汉塞。其结构主要分为堑壕、堑壕和墙垣相结合、要冲地点设关塞三种。
  汉长城的修建包括两项工程,一是重修秦长城,继续使用,同时也对燕长城东段进行了修缮;二是在长城外增设复线——“外城”,并建边城、障城、烽台。西汉初年,由于国力所限,刘邦在其称帝后二年(公元前201年)曾下令“缮治河上塞”,以秦长城作为防线,并一直沿用到汉武帝初年。汉武帝时期,国力允许,汉武帝在打击匈奴同时,先后从元朔二年至太初四年(公元前127年至公元前101年)期间,4次修筑长城,先后派卫青、赵破奴、李广利等人修筑了阴山、酒泉、玉门关、罗布泊等地的长城。
  汉武帝时还修有居延边塞,即在居延海附近修筑的张掖郡北面的外长城。主线自额济纳河东北部向西行,再折向西南行至居延海西南方向时,与自居延海东南向西南方向延伸的支线汇合,再沿弱水(额济纳河)向西南延伸,进入甘肃金塔县境内,全长约250公里。其中只在中间地段有墙体和烽燧,长约100公里,其余地段均为列燧。居延区域内有城、障、塞址10余座,烽燧址130余处。内蒙古境内汉代长城遗址总长约2800公里,其中汉代修筑的墙体和列燧的总长度约1600公里。墙体基本上用土夯筑,基宽3~5米,残高0.3~3米,只有乌特拉中旗境内的部分外长城用石块垒砌,固阳县境内外长城南线的部分墙体用土石混筑。

推荐产品
13316928767
西安仪器 | 天津生物科技 | 河南生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