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永利总站服务探测科技,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咨询热线 133-1692-8767
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

忠州地区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风民俗

发布时间:2018-03-20 人气:

  不止于此,中坝遗址怎么被称为“活的二十四史”?忠州又何谓“其人半楚”?唐太宗为啥赐名忠州?……一直以来,我敢肯定,其实大多数忠县人,对此知之甚少。

  站在200平方米的中坝文化层复制墙面前,厚度达12米、60余层文化单位涵盖了新石器时代、夏商、西周、东周、汉晋、唐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从5000年至今连绵不断,真的是一页“大地史书”。
 
  留住文化根脉,守住民族之魂。曾经,忠县也遭遇“有文物没地方展”的尴尬。现在,36亩地、1.6亿元投资,建起了忠州博物馆。收藏、保护、研究、展示、教育……忠州博物馆让20000余件文物有了自己的家,也让2000多件文物与世人见面,讲述着忠州的过去与辉煌,更为忠县人建起了一座精神家园。

  虽然我曾读过不少关于忠县的书,却唯有走进忠州博物馆,才发现她的历史是那么的悠久,文化是那么的深厚,故事是那么的生动。其实,这本就是一本厚重的历史书,在这里能找到忠县人的根,能触摸忠州历史的脉搏,能读出忠县人的魂。
 
  巴蔓子刎首留城、张飞义释严颜……弄懂了一个个忠勇诚信的义举,也就弄懂了唐太宗为何赐名临州为忠州。忠州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忠义、诚信之乡。

  正月初四,我与家人前往忠州博物馆参观。博物馆依山而建,与白公祠毗邻而居,以“忠义之魂·大地史书”为主题,分“人文忠州”“忠义忠州”“多彩忠州”三大板块,分别展现忠州五千年波澜壮阔的历史文化,历代先贤及近现代英雄人物的忠义事迹,忠州地区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风民俗。

  瞻仰楚式墓葬,聆听完楚国攻巴取盐的故事,了解到“因盐而聚”“因盐而兴”“因盐而亡”的巴国兴衰史,才明白“江州以东,滨江山险,其人半楚”的深刻内涵。

  煮盐的尖底杯,葬尸的瓮棺,凿孔开卯的石凿,商周的平底缸,春秋战国的崖脚楚墓,乌杨汉阙,刘晏、陆贽、李吉甫、白居易等“唐代四贤”,明代冶锌遗址……尘封的文物、历史的碎片,在忠州博物馆得以缝补、复活,鲜活、生动地讲述着忠县5000年历史的沧海桑田。

  “忠县曾经是大海?”“人文忠州”展厅里的讲述刷新了我的认知。原来,数亿年前,四川盆地曾是一片汪洋,后来发生强烈地壳运动,盆地边缘的忠州逐步隆起成山,而很多山体中夹杂着盐层,遇水冲刷则汩汩外溢成为天然盐泉。忠州先民在井河下游两岸的缓坡台地,围绕寻盐、制盐、贩盐逐渐形成了本地最早的聚落——巴国巴人。所以,我们才把盐叫做盐巴。

  坦率地讲,作为忠县人,我知道忠县曾经产盐,但这盐是怎么来的,直到走进忠州博物馆,才真正弄清了来龙去脉,仿佛回到了大诗人白居易“隐隐煮盐火,漠漠烧畬烟”的煮盐现场。

推荐产品
13316928767
西安仪器 | 天津生物科技 | 河南生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