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敦煌莫高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引起全世界对敦煌文物的关注。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为文物保护的发展也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在几代‘敦煌人’的不懈努力下,如今敦煌文物保护从科学理念、基础理论到技术手段都有了很大的发展。”苏伯民感慨地说。
对莫高窟而言,地震、降雨、风沙、岩体坍塌,以及人为的大气污染、建筑施工、参观旅游等因素,都会威胁壁画的安全。预防性保护就是要通过干预手段,把洞窟环境波动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当突破界限时,就要通过外部手段进行控制。
“多年来,在国家文物局与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下,敦煌研究院承担了一些文物保护的研究项目,也与国际上一些著名的文物保护研究机构开展合作,使我们的研究能力不断提高,保护技术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在苏伯民看来,敦煌研究院拥有一支强大的文物保护力量,但是,我国文物保护整体实力还相对薄弱,尤其是作为一个文化遗产大国,拥有极其丰富而灿烂的文化遗产,文物保护责任更为重大。对此,苏伯民建议,文物主管部门特别是科技部门,应当将文物保护作为一个独立学科来发展建设。“仅仅依靠文物系统自身的研究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应当把文物保护作为一门学科,吸引和凝聚高校、研究院所的研究资源和研究力量加入文物保护的行列。”苏伯民告诉记者,国内外实践经验证明,文物保护是一门科学技术,需要基础科学研究理论做支撑,加强文物保护基础学科建设将成为我国文物保护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即使这样,仍有很多壁画病害无法完全得到治理。这就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莫高窟监测预警体系,探索预防性保护管理模式,努力实现从抢救性保护到预防性保护的过渡。”苏伯民说。
文物保护作为一门专门性较强的技术,其效果和前景在社会上得到广泛认可。“文物保护有明显的理论性,很多科学技术都可以用到文物保护中来。”苏伯民说。
苏伯民表示,只有建立起预防性保护体系,对各方面的风险因素进行实时监测,才能保证敦煌壁画历久弥新。“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会对洞窟内的二氧化碳和湿度进行控制和监测。我们将二氧化碳标准设定为1500PPM,湿度设定为62%,因为通过试验发现,一旦超过这两个数值,壁画中的可溶盐分就会溶解。”苏伯民说,工作人员通过和高校合作,为60多个洞窟安装了温湿度传感器,再通过对进入洞窟的游客人数进行控制,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保障洞窟环境的稳定和壁画的安全。
作为全国一流的古代壁画保护研究机构,敦煌研究院几十年来形成了一整套对古代壁画研究、分析、调查的技术,并积累了丰富的保护修复经验。2005年,敦煌研究院被国家文物局批准为首批“古代壁画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2009年,被科技部认定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第一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即使这样,仍有很多壁画病害无法完全得到治理。这就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莫高窟监测预警体系,探索预防性保护管理模式,努力实现从抢救性保护到预防性保护的过渡。”苏伯民说。
文物保护作为一门专门性较强的技术,其效果和前景在社会上得到广泛认可。“文物保护有明显的理论性,很多科学技术都可以用到文物保护中来。”苏伯民说。
西安仪器 | 天津生物科技 | 河南生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