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永利总站服务探测科技,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咨询热线 133-1692-8767
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

山西省夏县东下冯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原始青瓷器

发布时间:2018-04-03 人气:

  中国瓷器是以青瓷的出现而开始的。北朝晚期白瓷的出现是中国陶瓷史上的重大事件。唐代“南青北白”格局的形成,是人们长期对釉质与釉色追求的结果。青瓷力求达到“类冰似玉”,白瓷则追求“类银类雪”。宋代的几大名窑,如龙泉窑、景德镇窑、耀州窑等亦均追求釉质与釉色上的最佳艺术效果。到元代最终选择了白瓷,从而使彩绘瓷得到了充分的发展。青瓷则逐渐走向从属地位。青瓷与白瓷的消长沉浮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其中与瓷器装饰技法的更新密不可分。

  我国古代瓷窑遗址遍布全国广大地区,截止到1999年的统计,在25个省、市、自治区、特区均有发现,占全国省区的四分之三;同时对22个首、区、特区的瓷窑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科学发掘。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中国陶瓷史的内容。近年来众多发掘成果的不断公布、多部发掘报告的刊行,以及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都极大地冲击着传统的中国陶瓷史体系,使多年来的传统观点得到了修正。因而本书再版时,根据新的考古资料和新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较大的修改,敬请读者注意。 

  元代是我国瓷器生产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元朝政府在景德镇设立了全国唯一的瓷局——浮梁瓷局。元代青花、釉里红的烧制成功且大量生产也是陶瓷史上的重大事件。青花瓷具有典雅、沉静与精致美观的特点,以后成为明清两代最具代表性的瓷器,直至今日,仍是瓷器生产的主流。唐宋以来蓝釉瓷和红釉瓷的烧制成功为明清两代色釉瓷的发展创出了新路。明清两代的瓷器生产主要是沿着彩绘瓷和色釉瓷的发展方向前进,并达到了最高的水平。总之,由青瓷到白瓷,再到彩绘瓷和色釉瓷是中国瓷器发展的总体趋势。这一过程延续了三千余年。

  唐代以来,瓷器作为中国独有的商品走向世界,传遍亚、非、欧、美、澳诸洲。有人统计,仅18世纪的一百年间,我国瓷器输入欧洲就达6000万件。这个数字是过于保守了,比较准确的估计是,中国在此百年间销往欧洲等地的瓷器达10000万件。因而,中国瓷器成了古代世界贸易商品中数量最大、行销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的商品。千余年来中国获得“瓷国”美誉,绝非偶然。今天,遗留在世界各地的中国古代外销瓷,已成为中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宋代青瓷由石灰釉发展到石灰—碱釉。由于这一技术上的进步,龙泉窑、官窑的薄胎厚釉青瓷得以烧制成功,使其产品达到了历史的高峰。钧窑铜红釉的烧制成功是技术上的巨大突破。釉下彩绘瓷的发展表现在磁州窑和吉州窑的白地黑花瓷上。北方的低温釉上彩绘,即白釉红绿彩的出现亦是陶瓷史上的重大事件,因它是元、明、清三朝釉上彩绘瓷的先声。

  考古学文化一词是考古学术语,表示在考古学诸遗迹中所观察到的属于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具有共同特征的人类文化共同体,包括特定类型的陶、石、骨器等经常地在某一遗迹或墓葬中共同出土。这样一群有特定类型的遗迹或遗物合在一起,我们便称它为一种“文化”。对于原始社会的“文化”,考古学上大多数是以第一次发现的典型遗迹的小地名命名的,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马家窑文化等;当然,也有以某一地区或流域和某种特征性器物来命名的。

  原始青瓷具有瓷器的胎色灰白、结构坚密的特点,但因其制瓷工艺较原始,故称之为“原始青瓷”。原始青瓷与陶器的不同,首先表现在原料上,陶器是用陶黏土(或加石英、砂岩粉末等)作胎,原始青瓷则用瓷土;其次,烧成温度不同,陶器烧成温度为800℃~1000℃左右,原始青瓷需在1200℃以上的高温中烧成;再次,吸水率明显有别,陶器吸水率较高,原始青瓷不吸水或吸水率很低;第四,器表装饰有异,陶器不施釉,原始青瓷施有一层青色或黄绿色的玻璃质釉。瓷器焙烧的工艺水平比原始青瓷更高,在其制造过程中克服了铁的呈色干扰,因而具有通体施釉、胎釉结合牢固、釉层透明光亮的特点。

  中国正发现的最早的原始青瓷器,出土在山西省夏县东下冯新石器时代遗址,但数量很少。进入商周时代,在浙江的上虞、宁波、绍兴等地有较多地发现。上述地区在东汉时期已生产出真正的瓷器,因而成为中国瓷器的重要发源地。南北朝时期,南方地区的青瓷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质量更趋成熟。北方地区青瓷的出现虽晚于南方近400年,但它一经出现就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不久就烧出白瓷,因而成为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为以后千余年的彩瓷发展打下了基础。唐代窑口增多,产量加大,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越窑与邢窑,其产品代表了唐代青瓷与白瓷的最高成就,形成“南青北白”的生产格局。唐代较有名的瓷种还有多色釉彩器(属低温釉陶),即蜚声国内外的巩县窑、黄堡窑和邢窑生产的唐三彩。釉彩瓷即黄堡窑的素胎黑彩瓷;釉上或釉下色料彩绘瓷,即巩县窑的青花、黄堡窑和长沙窑的彩绘瓷。

推荐产品
13316928767
西安仪器 | 天津生物科技 | 河南生物 |